仝小林:解决中医基础理论问题 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
凤凰中医:一个面向全球华人的中医药时事热点类自媒体!
来源丨人民网强国论坛 记者丨张桂贵 周晶
同步丨公众号内容同步刊发在凤凰中医:视频号、微博号、头条号 敬请关注!投稿微信:FHzhongyi
仝小林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共同组长、国务院中医药专班临床救治组组长。武汉战疫期间,他根据疫情形势,提出将防线前移至社区并拟定“寒湿疫方”,降低了高危人群发病率,遏制了轻症患者病情的进一步加重,为医疗系统恢复运转争取了宝贵时间。
中医药在这次疫情中大显身手给我们哪些启示?面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时,中医药哪些防治理念值得借鉴?中医药今后如何更广泛地走向世界……针对这些问题,人民网强国论坛记者近日对仝小林院士进行了专访。
仝小林院士近照
中医药经受住了疫情大考
强国论坛: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过程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仝小林: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中医药的一次大考。如果说近两百年的中西医碰撞和半个多世纪的中西医结合、中医分科等,奠定了中医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革,那么从这次“战疫”来看,中医药经受住了百年大考。面对百年不遇疫情,中医药在防控和救治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结合中医理论制定中医诊疗方案。在疫情暴发早期,尤其是病因不明确、病理机制有待研究、特效药物和疫苗尚未出现的阶段,中医深入临床一线,通过望闻问切快速发现疾病共性规律,确定诊疗方案,缓解短时间内剧增的医疗系统压力。
制定以“中医通治方+社区+互联网”为框架的“武昌模式”进行社区疫情防控。“武昌模式”将防控重心前移、下沉至社区,不仅降低了高危人群发病率、遏制轻症病情加重,还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实时的数据支撑。
中西医结合治疗危重患者。针对住院病房的危重症患者,实行中西医联合查房、联合会诊制度,在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个体化中药治疗后,重症患者的病亡率下降。
设立康复驿站指导恢复期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制定颁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引(试行)》,并在武汉及其他主要城市开设了专门的中医康复门诊,建立了全国恢复期协同工作网络,指导康复工作。
中医药疗效必须用数据说话
强国论坛:您从“寒湿疫”的角度研究治疗新冠肺炎并在回京后主编了《新冠肺炎中医诊疗与研究》。在您的研究和临床中,是否有确切的数据证明中医药的疗效?
仝小林:已有临床研究数据显示中医药在“战疫”中发挥疗效作用。
我们与武汉多家定点医院合作开展了覆盖新冠肺炎全病程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获得了这样一组确切数据:用“寒湿疫方”干预轻型、普通型患者的721例回顾性队列研究表明,430例服用中药的患者无一例加重;662例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表明,中药汤剂组的死亡风险下降了87.7%;武汉6个康复驿站420例恢复期新冠肺炎患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表明,325人接受中药综合干预,复阳率为2.8%,95人未接受任何干预,复阳率则为15.8%。
中医防治理念值得借鉴
强国论坛: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的实践,对我国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有何借鉴意义?
仝小林:在这次疫情中,从预防、治疗到康复,中医药积累了丰富经验和科研能力,提升了针对急性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
面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时,中医药可提供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治疗策略和方药。尤其是社区防控的“武昌模式”,中医通过快速发现疾病的共性规律,向社区居民大面积发放中药,直接从源头遏制了疫情的蔓延。还有中医康复门诊的开设,为出院后恢复期患者提供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指导,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了体质。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防治理念是非常有意义和值得借鉴的。
多效并举培养中医药传承人才
强国论坛:在如何将中医药更好的传承下去,在培养更多的中医人才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仝小林:首先,要从娃娃抓起,中医药文化要像唐诗宋词那样,从小就进入孩童们的心中;其次,要合理设置中医药类专业,立足实用,为社会培养亟需的中医药人才;再次,加大中医经典类课程的设置和占比,突出经典理论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教学模式上突出中医的实践性,实现中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同时加强教学医院的中医临床基地建设,为临床医学生的培养提供中医药实践场所;最后,要大力吸取传统的“师带徒”培养模式,实现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有机结合。
推动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
强国论坛:如何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助力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
仝小林:解决中医基础理论问题是中医药现代化和产业化的前提。传统中医思维整体观重视当下证候,缺乏对疾病全程认识;“调态”治疗重个体化,缺少对群体化的研究过程,缺乏对疾病的规律和共性的提炼和归纳;治未病重视调整状态,缺乏指标的靶向治疗。如何有机结合病和证,实现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体、模糊与客观的有机统一,是发展中医药需要思考的突出问题。
对此,我建议,首先在推动中西医结合上下功夫。针对“病证结合”,我们引入“分类—分期—分证”思想,重构现代科技背景下的中医诊疗体系,实现中西医结合在“诊断”上的突破;针对“宏观与微观”,我们以“态靶结合”思想指导中医药在现代疾病宏观证候和微观指标中的应用,实现中西医结合在“用药”上的突破。
其次,强化中医科研思路的“六化”,即“难题的课题化,课题的成果化,成果的专利化,专利的产业化,产业的标准化和标准的国际化”。“六化”理念是包括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的中医科研思路,其特点在于问题从临床中来,成果到临床中去,循序渐进,加快成果转化速率,提升中医药的疗效级别。
再次,抓住新时期中医药发展的科技机遇、政策机遇和此次新冠肺炎抗疫时机,推动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
具体来讲,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医教育体系,培养中医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所需要的中医药高级人才;建立涵盖中医药各学科领域的重点研究室和科研实验室,组织开展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及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临床科研体系建设;深化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互惠互利、共建共享”,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欢迎关注:凤凰中医视频号,给你不一样的精彩!
延伸阅读
↙ 阅读原文 了解我们丨关注可留言,喜欢请点 在看 ↘